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地方动态(首页)

上海卒中学会:泛长三角神经内科医师联盟第一届学术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5年9月4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2025年8月23日-24日,泛长三角神经内科医师联盟第一届学术会议于上海虹桥祥源希尔顿酒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泛长三角多位知名专家,就卒中、神经免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环节由南京市第一医院张颖冬教授主持。泛长三角神经内科医师联盟核心委员共同参与了联盟成立仪式。泛长三角神经内科医师联盟的成立,为长三角地区神经内科领域搭建了优质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以联盟为依托,共同攻克神经内科领域的难题,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核心委员:涂江龙教授、罗本燕教授、吴晓牧教授、张宝荣教授、刘春风教授、张颖冬教授、徐运教授、焉传祝教授、汪凯教授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汪凯教授。汪凯教授围绕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全病程管理,系统介绍了基于症状的精准神经调控策略。其团队建立了针对不同病程阶段(从MCI至中重度AD)和临床症状(认知障碍与精神行为异常)的无创神经调控体系,包括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电刺激(tES)等多种技术。通过系列临床试验验证,TMS和tE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精神症状,并提出了从医疗机构到居家环境的全场景覆盖的愿景,为AD的早期干预和非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程忻教授系统回顾了超时间窗(发病4.5–24小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多项国际临床试验(如EXTEND、TRACE-III、HOPE等)表明,在灌注影像筛选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中,rt-PA或替奈普酶(TNK)溶栓可显著改善90天功能结局,且安全性可控。团队进一步开发基于平扫CT的人工智能模型,用于快速评估梗死核心体积,旨在简化影像筛选流程,推动超时间窗溶栓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相关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CHESTNUT)正在开展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田代实教授系统介绍了CAR-T细胞疗法在难治性神经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团队针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等B细胞介导的疾病,采用靶向BCMA的CAR-T细胞进行治疗。临床研究显示,CAR-T细胞能有效穿透血脑屏障,深度清除中枢及外周B细胞/浆细胞,显著降低致病性抗体水平,并抑制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患者随访显示高比例无药缓解、残疾评分改善且复发率极低。该疗法安全性良好,已被纳入国际指南,为神经免疫疾病提供了变革性治疗策略。

 

南京鼓楼医院朱晓蕾教授团队围绕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与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团队建立了大规模临床队列和多维度数据平台,发现SCD(主观认知下降)是干预AD的关键窗口期。通过血清拉曼光谱和Olink蛋白组学技术,团队筛选出12个与AD进展显著相关的血浆蛋白标志物,能有效区分不同认知阶段、预测疾病转化(AUC>0.8),并揭示了MANSC1、CLEC5A等关键蛋白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基础研究进一步发现miR-204/431-HDAC3信号轴及“脑-肠轴”神经环路在AD中的作用,并验证了药物WWL70和依达拉奉右坎醇的干预潜力。该研究为AD超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丽水市中心医院蔡学礼主任深入探讨了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LVO)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原位狭窄(ICAS-LVO)这一取栓治疗中的难点。该类病变再闭塞风险高,处理棘手。报告系统介绍了通过临床特征、影像学(如磁敏感加权成像SVS、梗死核心模式、侧支循环)及术中“微导管首过效应”等技术预判和鉴别ICAS-LVO与栓塞性闭塞(EMB-O)的策略。重点阐述了针对ICAS-LVO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机械取栓、补救性措施(如替罗非班抗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及其操作要点。通过多个典型病例,展示了通过准确判断和积极干预,可实现血管成功再通并改善患者预后,体现了该中心在此领域的丰富经验和领先技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熊英琼教授系统阐述了进展性卒中(PS)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预测因子及治疗进展。进展性卒中主要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持续恶化,常见机制包括梗死扩大、颅高压等。预测因素涉及高血糖、高NIHSS评分、影像学特征等。治疗方面,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如替罗非班)及抗凝剂(如阿加曲班)可有效预防或改善神经功能恶化,且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对于合并大血管闭塞的轻型卒中,血管内治疗需谨慎选择适应证。整体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赵淼教授介绍了脑钙化症,尤其是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PFBC)的致病机制与干预策略。其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PFBC临床队列,发现了MYORG、CMPK2等新致病基因,并阐明脑内磷稳态失衡是核心发病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在磷代谢中的关键作用,并创新性开发出靶向SLC20A2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SO)治疗策略,可广泛纠正多种基因突变类型,为脑钙化症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方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宋承远教授阐述了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α-Syn)在帕金森病(PD)中的传播机制与检测进展。报告指出,异常聚集的α-Syn具有类似朊病毒的传播特性,可沿神经通路从外周向中枢蔓延,形成路易小体,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研究强调了“身体优先”和“脑优先”两种疾病亚型,并介绍了皮肤、肾脏等外周组织中磷酸化α-Syn的检测价值。新兴技术如RT-QuIC/种子扩增 assay(SAA)显著提升了病理α-Syn的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为PD的早期诊断与分型提供了重要工具。

 

本次会议内容涵盖广泛,从卒中管理、神经免疫疾病到神经退行性病变,充分展示了泛长三角神经科学团队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多位讲者通过精彩的报告和深入的讨论,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也为未来神经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