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薪火相传,卒中未来 |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5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年7月9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2025年7月5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脑血管病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同仁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共同探讨卒中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胜教授主持开幕仪式,他回顾了中国卒中学会11年来在脑血管病防控领域的卓越贡献,强调学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推动卒中防控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随后,中国卒中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中国脑血管病领域科技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国方案矩阵逐步形成,引领全球卒中防治新高度。强调,本届大会将聚焦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及康复等多个领域,促进学术交流与临床转化。接下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岳小林代表医院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回顾天坛医院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急救体系完善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强调多学科协作推动卒中防治水平提升。紧接着,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教授通过视频致辞,强调脑血管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控工作,他介绍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的要求,指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卒中临床数据库,显著缩短了溶栓治疗技术转化周期,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令人兴奋的是,世界卒中组织前主席Stephen Davis教授亲临现场致辞他高度评价中国卒中学会成立十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二级预防及康复领域的创新进展。Davis教授赞赏中国在全球卒中防治中的领导力及国际合作,肯定了中国青年科研人才的崛起,期待未来中国卒中研究持续引领世界。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副司长高光明强调脑血管病防治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国家在脑卒中防治网络建设、技术支持、基层能力提升及全民健康宣传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脑血管病防治事业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特别举办了威廉・M・费恩伯格卒中卓越贡献奖获得者荣誉盛典仪式,包括王拥军教授在内的七位获奖专家分别大会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在展区举行了签字授书活动,与来自全球的同行和嘉宾亲切互动,分享学术心得,彰显了该奖项在卒中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中国卒中学会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迎来创刊十周年。大会通过视频回顾了SVN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期刊影响因子达到4.9,成为中国卒中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学术平台。此外,大会启动了全新国际学术期刊《Brain Health》,聚焦脑健康多学科融合与国际交流,标志着中国脑健康研究迈入新阶段。

  在大会开幕式上,还启动了“融行动——全民健身医体融合行动计划”,以卒中防治为切入点,推动医学与体育深度融合,促进全民健康战略实施。多位领导、专家及奥运冠军张楠共同见证启动仪式。

  大会特别关注青年学者的培养与传承,通过短片展示了中国卒中领域新生代科研力量的崛起。中国卒中学会持续资助青年人才,推动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方面,启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一站式卒中单元(S-OSU)取栓流程临床研究项目”,旨在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化取栓诊疗体系,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的诊疗时间窗。此外,全球首个专注神经系统疾病的AI大模型“天枢”正式启航,该模型基于百万级临床数据,融合影像与语言大模型,提升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效率,推动医疗服务智能化转型。

  开幕式后,大会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共分为5个主题。发布会上,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唐洲平教授作为主持采访了各位专家。

主题1: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临床评价创新前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姝雅教授介绍了成立脑血管病药械研发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的背景与意义。她指出,卒中作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负担,当前治疗手段有限,亟需将前沿生物医药技术和创新靶点成果从临床前推向临床。为此,委员会致力于规范临床设计、执行及结果评价,推动新药和创新器械的科学、严谨临床评价,满足快速发展的研发需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教授和李子孝教授进一步强调,当前脑血管病临床评价指标选择随意性和随机性大,评价体系尚不统一,特别是人工智能相关创新器械的临床评价和快速迭代仍存在诸多挑战,专业委员会将推动规范化建设,促进与药监部门的有效对接,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任光教授指出,随着国内临床试验数量激增,标准化和准确性亟待提升,人工智能辅助判读有望减少人为偏差,提高评价质量,他表示,临床评价创新需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通过专业委员会统一规划和权威发布,推动符合我国创新药发展需求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服务于患者和行业发展。

主题2:医体融合——运动科学在卒中防治中的创新应用

  首都体育学院蒋长好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运动脑影像及轻度认知障碍预防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运动对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身体功能及脑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华光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运动作为“良医”的理念,指出科学精准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预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价值。他介绍了首都体育学院天坛医院联合开展的多学科会诊项目,通过运动心肺功能检测等手段,精准评估患者运动风险,避免运动伤害,推动体医工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首都体育学院彦丽教授则从分子机理角度补充,指出个体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及环境等因素影响运动效果,强调多学科协作和动态调整运动方案的重要性。三位专家一致认为,科学运动不仅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及认知障碍,还能促进患者康复和提升生活质量。

主题3:中国卒中临床研究的突破及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伊龙教授回顾了中国卒中临床研究过去二三十年的显著成就,涵盖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溶栓技术、神经保护药物以及二级预防的新进展,尤其强调了多靶点神经保护药物的原创性突破和精准抗栓治疗的里程碑式成果。此外,王教授还提到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等康复领域的创新技术,彰显了中国在脑卒中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程忻教授则分享了中国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快速崛起,指出中国丰富的患者资源和较低的人力成本使得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快、效率高,促使中国成为全球临床研究的重要力量。她强调,随着医生和患者对临床研究意识的提升,中国临床研究正进入黄金发展期。在问答环节,专家们坦言中国临床研究仍存在原创靶点不足、数据共享和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政策环境需优化等挑战。王教授指出,基础科学家与临床医生的深度融合、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及更宽松的政策支持是缩小与国际差距的关键。针对二级城市和基层医院参与临床研究的建议,专家强调需严格遵循指南和GCP规范,提升研究团队的实战经验和专业分工,配备专职研究护士减轻医生负担,并规范用药以符合国际标准。专家们呼吁加强培训与资源支持,推动中国临床研究体系向更高质量和国际化水平迈进,为卒中防治贡献更大力量。

主题4:脑健康战略下的科技创新及转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介绍了脑健康相关议题在大会中的重要地位,并宣布国际知名英文期刊《Brain Health》的正式创刊,标志着中国神经系统疾病及脑健康领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炯教授强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卒中等疾病负担日益严峻,脑健康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卒中学会积极推动脑健康,促进临床、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取得显著进展。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代表王则分享了全生命周期脑健康理念及生态体系建设,涵盖政策、支付、技术、大数据和国际合作等六大关键领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实。

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围绕脑健康战略的核心目标及科技创新的应用展开讨论。刘丽萍教授指出,脑健康是保障全身健康的基础,涉及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综合防治。科技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脑健康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炯教授强调跨界融合的重要性,指出精准防治和生态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补充道,脑健康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注重预防和保护,通过临床研究与技术赋能整合资源,推动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开发应用。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正处于脑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期待通过持续创新和多方协作,实现全民脑健康的美好愿景。

主题5:关注青年卒中,关注偏头痛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全球青年卒中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间激增40%。青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卒中不仅给个人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劳动力损失与经济负担。王教授强调,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固然重要,但青年人群还存在诸多非传统危险因素,尤其是偏头痛,这一因素显著加剧了卒中风险。然而,目前临床医生对偏头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认识不足,给青年卒中防控带来挑战。王拥军教授呼吁社会各界协同合作,聚焦青年卒中防治,加强对偏头痛等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与管理,推动我国卒中防控体系的完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永刚教授进一步介绍,偏头痛是全球致残率第三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亚洲神经系统疾病负担中仅次于卒中,研究表明偏头痛高发年龄与青年卒中高度重叠,且风险可长期持续,但我国在偏头痛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不足,规范诊断和治疗刻不容缓。专家们一致认为,相信未来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对偏头痛等危险因素的管理,将卒中防控关口前移,降低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总结

  国之命脉,健康铸就。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5汇聚全球智慧,聚焦脑血管病防控的科技创新与临床实践。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卒中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脑健康事业中的引领地位。大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我国卒中防治事业迈向规范化、精准化、国际化新高度,为守护人民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