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神经内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研讨交流”项目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7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尽管近年来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等再灌注技术显著改善急性期预后,但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仍是制约疗效的核心问题。我国现存卒中患者约2800万,其中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亟需贯穿急性期至康复期的规范化神经保护策略以改善长期预后。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作为具有明确神经保护机制的小分子鞘糖脂,可通过促进神经重构、调节钙稳态、阻断或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多途径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国内两项大规模确证性研究(n=1232/714)显示,GM1可显著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天功能独立性(mRS≤2分),推动NMPA于2024年将其适应症修订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然而,当前临床应用仍存在三大痛点:1、超适应症使用问题:尽管GM1在帕金森病(5年RCT显示症状延缓)、化疗神经毒性(Ⅲ期数据支持神经保护)等领域展现积极信号,但缺乏高质量指南规范适应证边界,易引发不合理用药风险;2、安全性争议:全球百万级用药数据显示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发生率罕见,但国内临床应用规模庞大,仍需规范高风险人群筛查与不良反应预警体系;3、剂量与疗程标准化缺失:现有研究提示14天疗程方案获益显著,但基层医院存在短程治疗、剂量不足等问题,影响疗效一致性。

 

  基于上述现状,亟需整合国内外最新循证证据,同时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特征,制定首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神经内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项目开展时间:2025年6月-12月

  项目开展内容:计划召开3场线下专家研讨会,本共识由中国卒中学会联动神经内科、药学等多学科专家联合编撰并将发表于《中国卒中杂志》,旨在通过科学循证框架重构GM1的临床定位,推动神经保护治疗的精准化与规范化,最终降低卒中致残率与疾病复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