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资讯(首页)

刘建民教授团队揭示取栓前静脉溶栓出血风险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转载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据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团队8月30日消息,—项针对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策略研究发现,“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在提升血管再通可能的同时,需警惕颅内出血风险,并提出“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样影响预后”的全新认识,为脑卒中个体化治疗决策与术后管理提供了新参考。

 

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静脉溶栓(IVT)联合血管内治疗(EV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案。然而,这一方案是否增加颅内出血(ICH)风险,以及不同出血亚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团队开展了国际多中心IRIS研究的二次分析,本研究基于IRIS研究数据,整合了来自8个国家、207个卒中中心的2313例患者个体数据,系统分析了静脉溶栓桥接治疗(IVT+EVT)与单纯取栓(EVT)在颅内出血风险上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出血亚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显示,IVT+EVT组颅内出血风险(36% vs 32%)及脑实质血肿风险(7% vs 5%)均显著高于单纯EVT组;同时,无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均与更差的临床预后相关,且脑出血严重程度(HI-1,HI-2,PH-1和PH-2)与不良结局呈现梯度关系。基线高血糖和高血压会进一步增加静脉溶栓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

 

该研究以《血管内治疗联合静脉溶栓对卒中患者颅内出血影响的个体数据荟萃分析》为题发表于神经病学领域顶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JAMA Neurology),为长期争议的临床焦点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