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科普作品(首页)

刻不容缓!静脉溶栓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启“生命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3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在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卒中(俗称“中风”)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静脉溶栓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正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卒中?

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它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早期,堵塞血管区域的脑组织并没有完全死亡,存在一个“缺血半暗带”,这部分脑组织处于可逆状态,如果能及时恢复血流灌注,就有可能挽救这些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减少脑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

 

什么是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原理,就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堵塞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时间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的“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及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相较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静脉溶栓有哪些适用条件和禁忌证?

并非所有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都适合静脉溶栓治疗,它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和禁忌证:

1.年龄:通常年龄在18~80岁之间。

2.发病时间:在规定的时间窗内,一般为发病后6小时内。

3.临床症状: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力模糊等,且症状持续不缓解。

4.影像学检查:头部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并且没有明显的低密度梗死灶。

5.禁忌证:

近期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因为溶栓药物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进行静脉溶栓。

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这类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容易出现出血并发症。

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

近3个月内有头部外伤、脑部手术等病史:这些情况可能导致颅内血管的损伤,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静脉溶栓的过程是怎样的?

当患者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时,医生会迅速评估病史、神经系统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若符合静脉溶栓条件且无禁忌证,会向家属说明治疗目的、风险与获益,取得知情同意后立即治疗。溶栓过程中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症状变化,观察是否有出血等不良反应。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键治疗手段,在合适时机和患者中效果显著。了解其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及家属做出正确决策,并提升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