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资讯(首页)

唐洲平教授:脑机接口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2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唐洲平教授

脑机接口(BCI)通过解码大脑电活动并转化为外部设备指令,为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提供了新途径。其核心在于利用神经可塑性促进功能重建,主要机制包括:神经反馈训练(主动调控脑激活)、重复参与(反复激活神经回路)、操作性条件反射(奖励调节行为)以及赫布学习法则(协同激活强化突触连接)。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1.BCI结合视觉反馈:将运动意图转化为图文、动画或虚拟现实(VR)场景。研究证实,接收实时瘫痪手开合动画反馈的患者,上肢功能与肌力显著改善。通过VR模拟划船提升参与度,训练后功能评分提高,脑激活增强,印证神经可塑性。

2.BCI驱动康复机器人:通过解码意图驱动外骨骼或末端执行器,辅助执行动作,形成闭环反馈系统,效果优于单纯机器人训练。近五年研究显示,持续性BCI-外骨骼训练疗效显著,部分改善效果可持续至训练后6个月。

3.BCI调控功能性电刺激(FES):将解码的运动意图转化为控制指令触发肌肉电刺激,提供实时反馈,并通过反复训练促进中枢重塑。研究证实,BCI-FES在改善上肢功能和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常规康复。

 

语言功能康复

1.BCI拼写系统:解码想象动作控制光标打字或将手写动作转换为文字,速度可达90字母/min。

2.语音BCI:将语言意图直接转换为语句或模拟语音,通过在语言皮层植入电极解码意图,研究已实现接近正常人的交流速度,虽解码准确率仍需提升,但潜力巨大,是实现实用替代性交流的主要方向。

 

新兴技术与未来方向

1.血管内BCI:通过血管植入电极(如Stentrode),避免开颅,微创操作对卒中患者更具安全性,初步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

2.脑脊髓接口(BSI):整合BCI与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BCI解码运动意图,实时闭环调控EES参数,促进更自然的随意运动恢复。该技术已在脊髓损伤康复中成功应用,为卒中瘫痪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3.闭环自适应脑深部电刺激(DBS):一项临床试验证明刺激小脑齿状核可显著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传统DBS技术正发展为兼具刺激与记录功能。首个FDA批准的双向DBS设备为构建闭环BCI-DBS卒中康复方案铺路,有望实现更精准高效的神经调控。

 

BCI通过多机制协同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运动与语言功能康复中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新兴的血管内BCI、BSI和闭环DBS技术,以其微创、闭环和双向优势,推动该领域向更安全高效方向发展。未来需提升解码精度、验证长期疗效及大规模应用可行性,以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功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