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资讯(首页)

王拥军教授:重构超急性期卒中医疗体系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2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教授

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的发展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及卒中研究院(NINDS)卒中静脉溶栓研究的发表,标志着缺血性卒中正式迈入再灌注治疗时代。三十年来,治疗策略不断发展,从最初静脉溶栓,到动脉取栓、桥接治疗、反桥接治疗等,始终不变的是对“时间就是大脑”的关注。

1995年NINDS试验确立3 h黄金时间窗,2008年ECASS-III研究将时间窗扩展至4.5 h。然而,即使时间窗延长,对于大血管闭塞(LVO)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仍不足30%,这一局限推动了动脉取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015年,五项随机对照试验(MR CLEAN、ESCAPE等)证实,机械取栓可显著提升LVO患者功能预后。自此,动脉取栓与静脉溶栓形成互补:前者解决大血管血栓负荷,后者针对远端微循环栓塞。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组成的再灌注治疗成为超急性期卒中救治的新标准。

 

卒中救治的关键与瓶颈

研究显示,卒中发病后,每分钟约丢失190万个神经元。溶栓治疗每延迟10 min,患者平均将丧失2个月健康生活;反之,每缩短10 min的治疗时间,患者康复良好的概率可提升10%。因此,“时间就是大脑”已成为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核心理念,强调通过减少延误,快速启动再灌注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挽救受损脑组织。

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协会(AHA/ASA)指南推荐:到院至溶栓时间(DNT)≤45 min,到院至取栓时间(DPT)≤90 min。然而传统卒中救治流程中,患者需经历急诊科分诊、影像科检查、神经科会诊等多环节转运,每一步均增加延误风险,其中影像评估相关的院内延误是影响急性卒中救治效率的关键。

 

“ESU”模式创新

为了减少影像评估相关的院内延误,北京天坛医院提出了“ESU”模式:将传统急性卒中诊疗中的临床评估、影像评估及治疗等关键环节高度组织化管理,集中至一个空间,实现“一站式”诊疗。ESU简化了传统的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流程,提高了诊疗的精度和效率。

针对静脉溶栓患者,ESU配备我国自主研发的低场强床旁磁共振,该设备配备北京天坛医院创新研发的血肿增强反转恢复(HEIR)序列,可快速鉴别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对于具静脉溶栓适应证的人群,出缺血判断准确率达100%。此外,结合人工智能影像分析平台,能够实现图像高清化处理、病灶性质判断、病灶特征量化等功能,不仅实现成像效果媲美3T核磁,还能实现一键式辅助诊疗。针对动脉取栓患者,ESU配备了NeuAngio-CT系统,该系统整合16 cm宽体探测器CT+DSA,系统支持快速切换与融合,能够获取更全面、精准的图像信息,双系统均可实现远端停泊,互不干扰,确保术中操作流程流畅。对于可疑颅内LVO患者,直接转运至导管室,采用滑轨CT行快速CTA扫描诊断,随后对确认存在LVO的患者行DSA取栓治疗。

为了探索ESU模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笔者团队牵头设计了ESU-ACE及ESU-ACT系列试验。目前ESU-ACE 2期试验已完成,ESU-ACE 3期试验正在进行中,ESU-ACT整群配对试验也已启动。随着ESU-ACE与ESU-ACT系列研究的开展及结果的公布,重构超急性期卒中医疗体系的ESU模式有望成为超急性期卒中救治流程的新标准。

ESU通过空间重构、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实现了救治效率的跨越式提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和精准医学的深度融合,有望建立起覆盖院前-院内-院后的全链条超急性期卒中管理体系,结合构建“黄金1小时”救治圈,能让更多患者从时间窗突破和技术革新中获益。

神经时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