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科普作品(首页)

卒中危险因素识别与评估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2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沉重的疾病负担

脑血管病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给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造成沉重负担。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均居世界前列,每年全球新增卒中病例约1370万,其中我国新增约400万,存活者达1300万,相关死亡人数超200万。GBD研究同时揭示了约90%的卒中可以通过对一系列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识别、评估、管理来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美国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也提出了“生命八要素”的重要性。

 

1.高血压

对于不同类型的卒中,高血压均是首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在我国,其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1 mmHg=0.133 kPa),卒中风险增加约52%。因此,早期识别评估、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2.血脂异常

2023年一项汇总131万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2.1%、18.2%、11.6%和5.4%。其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基于ASCVD发病风险分层进行血脂管理,实现LDL–C达到目标值是核心。

 

3.心房颤动

2017年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估计发病率为403/100万。根据2020—2022年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房颤患者数量约1200万。房颤显著增加卒中发病及复发风险。长程心电监测有助于提高房颤的识别率。对于房颤患者应进行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指导口服抗凝药,降低卒中风险。

 

4.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在中国,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和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病率分别为32.8%、28.6%、7.5%和2.8%。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增加卒中发生风险,5年同侧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4.7%(0.94%/年)。在无症状人群中,不推荐常规筛查颈动脉狭窄以降低卒中风险。对于狭窄>70%且围术期风险低的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颈动脉血运重建术降低卒中风险或许是合理的。对于ACS>50%的患者,每6~12个月进行1次颈动脉超声用于评估疾病进展及后续卒中风险升高情况,可能具有合理性。

 

5.糖尿病

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均是卒中明确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应早期识别、评估并进行管理。

 

6.体重与生活方式

多项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超重、肥胖(BMI>25)、腰臀比增高、腰围过大是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或增加卒中发病风险。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识别、评估并干预管理,对降低卒中风险至关重要。

 

首次卒中风险评估

临床应用中,改良的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估量表(mFSRP)、汇集队列方程(PCE)以及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等,均为评估个体卒中发病风险标准化工具。

针对多重危险因素系统性评估与精准识别是脑血管病有效防控的重中之重。早期识别关键危险因素、实施循证评估流程并进行动态监测,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及疾病相关致残率、死亡率等。医务工作者肩负重要职责,需向公众及高危人群推广规范化风险识别与评估策略,提升其风险认知水平,从而降低卒中的发生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