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资讯(首页)

突破诊疗瓶颈,优化基层建设: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2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血管再通治疗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但临床实践中的治疗瓶颈依然突出,再灌注治疗率不足、时间窗限制严格、再灌注损伤等问题难以避免,神经保护策略的临床转化效率低下。如何突破现有的治疗局限,让更多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成为当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期内容特邀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李伟荣教授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困境以及神经保护的治疗策略进行分享,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降低致残致死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核心目标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我国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预期寿命。制定个体化且全面的治疗策略,以降低致残致死率,是救治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核心目标。李伟荣教授表示,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面临的主要瓶颈在于再灌注治疗率不足。尽管卒中中心建设已显著提升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能力,但受限于时间窗、就诊延迟等因素,实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依然偏低,治疗覆盖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李教授进一步指出,缺血性卒中发生以后,缺血损伤将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即缺血瀑布或者说缺血级联反应,包括自由基损伤、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在此过程中,脑损害持续进展,进而导致脑细胞或神经元发生凋亡、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造成残疾。唯有针对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神经保护措施,方能有效遏制缺血瀑布的发展,实现更好地保护脑组织、降低致残致死率的目的。

 

神经保护治疗对于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保护在缺血性卒中综合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关研究也是卒中领域的热点。尽管部分基础研究显示,神经保护剂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其在临床转化应用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对此,李教授谈到,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诸多具备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这些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而,对于这些药物的现代化应用,李教授强调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尤其需要机制明确、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予以支撑,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环节:首先,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与靶点,确保其药理作用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其次,结合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需求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急性期建议采用静脉给药,以实现快速起效与血药浓度的精准调控,康复期则可逐步过渡至口服给药,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最后,安全性评估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前提,需重点关注药物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耐受性,以及与其他治疗药物潜在的相互作用。此外,针对老年人群及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疾病等特殊患者群体,应充分评估用药风险,在严格排除禁忌证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从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多靶点神经保护药物展现出独特的治疗潜力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神经保护剂,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中获得了Ⅱ级推荐(B级证据)。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基于多靶点调控,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介导的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血脑屏障破坏,从而阻断缺血级联反应。李教授指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循证证据源于2023年发表于JAMA子刊上的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针对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于发病48 h内未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中重度急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4~24分)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药可显著降低患者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同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关于神经保护治疗的实践与推广,李教授进一步提到,2025年发布的《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也强调了神经保护治疗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指导性建议:①神经保护剂应具备充分的临床前试验证据支撑;②联合再灌注治疗有望实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③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的神经保护药物更符合治疗需求。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积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这类多靶点药物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神经保护治疗迈向新高度。

 

基层医院神经重症单元建设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而基层医院是大多数卒中患者的第一道关口,因此基层医院神经重症单元的规范化建设对于提升整体救治效果至关重要。李教授指出,基层医院神经重症单元的建设需严格遵循相关指南,通过加强规范化与同质化管理,切实提升卒中诊疗水平。从临床实践来看,神经重症单元收治的患者多数已接受过再灌注治疗,而这类治疗常伴随诸多问题,例如部分患者存在血管部分再通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再灌注损伤,包括高灌注综合征等围术期并发症。针对上述问题,临床需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加强患者监护,早期合理应用神经保护药物,以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外,血压调控、意识状态评估等管理措施,也是神经重症诊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落实规范化管理与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提升整体救治效能。

 

总结

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已在多方面取得进展,从优化再灌注治疗到推进神经保护策略,每一步突破都意义非凡。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等创新药物的应用,以及基层卒中救治体系的升级,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未来,期待更多高效药物问世,基层诊疗水平持续提升,打破治疗瓶颈,为更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点亮健康之光。

 

李伟荣 教授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博士 主任医师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

山西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后合作导师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常委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委

山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