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术资讯(首页)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徐安定教授:神经保护药物研发与创新治疗策略

发布时间:2024年8月1日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在2024年第八届未来医疗生态展会——脑科学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院长徐安定教授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造成的负担尤为沉重,尽管血管再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卒中患者的残疾率与死亡率,但仍有大量患者面临着神经功能的严重受损。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研究中,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施至关重要。从药物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评估和临床试验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挑战,更是对医学研究人员科学素养和道德规范的严峻考验。

 

在药物研发初期,首要任务即是明确药物的主要功效和研发目标——是减少疾病的复发,还是减轻残疾程度,或是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而以上种种均需要根据药物的设计理念和临床试验的目标来确定。

 

同时,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设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例如,动物模型中的“脑缺血模型”,就需要通过标准化操作,使得实验室中制造的“梗死”与真实世界中的脑卒中更为接近。

 

在中国,卒中领域的专家们也在积极推动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例如,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团队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该药物通过抗氧化抗炎双重机制改善了卒中患者的预后,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获得阳性结果的多靶点双盲的RCT研究。此外,由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牵头的关于丁苯酞应用效果的研究,也在美国举行的卒中会议上荣获怀特奖。

 

中国卒中学会设立脑保护学术圆桌会不仅聚焦于脑梗死的研究,还广泛涵盖小血管病及出血等相关议题,旨在引领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迈向国际前沿。项目吸引了众多国际专家的积极参与。

 

经过近十个月的精心修订,《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科学声明》目前已接近完成阶段,并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该声明以未来为导向,致力于探讨如何有效缩小临床研究与实际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其中尤以多靶点药物和新靶药物的临床研究为重点。此外,声明亦积极倡导对新靶点及不同策略组合的深入研讨,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数年间,徐安定研究团队取得了若干具有显著意义的学术成果。该团队成功发现了一种非编码RNA,即环状RNA,该RNA具备预测半暗带大小的能力,即能够预测未发生坏死和缺血的组织区域范围。此外,该RNA对血脑屏障展现出良好的保护作用,且对其进行的干预措施亦显示出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已相继发表于两篇文章中,尚有更多研究材料正接受Advance Science期刊的二审审查。

 

此外,该团队还与暨南大学前副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永才教授展开深入合作,采用SPAN方法,成功发现了一种名为MBC1的天然药物。目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展现出极佳的效果。上述发现与成果均在脑血管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探讨意义,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索。